在7月21日于胡志明市舉行的越南咸水蝦生產、加工和出口論壇上,農業和農村發展部水產養殖司司長Ngo The Anh先生表示,過去二十年來,蝦類產業在越南海產品出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越南蝦已出口到約1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歐洲、美國、日本、中國和韓國5個主要市場。越南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蝦類供應國,出口額占世界蝦類出口總額的13-14%。
每年,蝦類產業約占海鮮出口總額的40-45%,相當于35-40億美元。2022年我國蝦出口額也創下歷史新高,達到43億美元,比2021年增長11.2%。
The Anh先生表示,在過去5年(2018年至2022年)中,蝦業養殖面積保持在70萬公頃以上的相對穩定水平,并在一些過渡地區(鹽度)有所發展。集約化養殖/科技應用水平、養殖新技術轉化生產有所集中但不高;種子來源并不活躍,仍然依賴天然和進口來源。蝦產業鏈環節依然松散,生產成本高,競爭力低。
The Anh先生還表示,2023年前6個月,全國咸水蝦養殖面積達到65.6萬公頃,比去年同期增長6.4%,其中黑虎蝦面積60.5萬公頃,白對蝦5.1萬公頃。2022年全國咸水蝦產量達到46.7萬噸,同比增長4.1%。
但蝦類出口額僅達15.6億美元,占全國水產品出口總額的38%。蝦類面積和產量雖然達到計劃,較2022年同期有所增長,但出口成交量減少,季節良好,但售價深度下跌,投入成本高。
當前,對蝦產業正面臨氣候變化、干旱等困難和挑戰,湄公河三角洲地區鹽度波動不可預測,存在疾病暴發的風險。種子來源不活躍,依賴進口和自然開采,質量難以控制。
農區基礎設施沒有保障,小規模、碎片化生產仍占多數。生產鏈和出口鏈的聯系并不緊密和有效。養殖環境監測預警仍然薄弱。特別是生產成本高,競爭力低。
對于未來一段時間咸水蝦產業的發展方向,The Anh表示,將重點將先進技術應用于生產,根據各地情況實行多樣化養殖方式,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
廣寧省至承天順化沿海省份應優先發展冬季控溫養殖方式、網房、水泥池、帆布池等集約化、超集約化養殖。
西南沿海省份重點發展紅樹林生態黑虎蝦養殖、有機養殖、蝦米養殖等。應用科學技術提高粗放養殖區的對蝦生產力。
2023年最后6個月,蝦業將重點按計劃維持養殖面積并補充收獲面積。具體來說,2023年最后6個月的產量目標為56.3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