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對食品冷鏈供應鏈造成了巨大沖擊和影響。調查顯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的期待越來越高。日前,在中國副食流通協會主辦的2021(第七屆)中國食品安全追溯大會暨2021(首屆)中國兒童食育高峰論壇上,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各省市正在著手加快建設進口冷鏈追溯平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全國大部分省市已經建立冷鏈食品追溯平臺。
政策驅動追溯體系發展迅速
“我國食品追溯體系發展迅速,在酒、嬰幼兒配方奶粉、休閑食品、食鹽等領域正在以不同的形式被廣泛應用。” 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表示,目前,國家、各地政府以及企業正在建立并不斷完善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加速行業質量安全發展,不僅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也推動了我國食品追溯體系迅速發展。
可追溯食品,即對食品的原料采購、存儲、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多個維度關鍵環節進行規范化管理的綜合評定體現,也因此成為食品冷鏈中疫情防控的關鍵手段。
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為了防范進口冷鏈食品及包裝攜帶新冠病毒致使接觸者感染,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和完善由國家級平臺、省級平臺和企業級平臺組成的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以畜禽肉、水產品等為重點,實現重點冷鏈食品全鏈條信息化追溯。
“去年,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30余項政策通知,要求、引導建立冷鏈食品追溯平臺。”何繼紅表示,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各省市著手加快建設進口冷鏈追溯平臺。
去年11月1日,北京市冷鏈食品追溯平臺正式啟用,拉開各省市進口冷鏈追溯平臺上線的序幕,督促引導進口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嚴格落實食品追溯主體責任,全面開展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追溯管理,實現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來源可追、去向可查”。“到今年上半年,全國大部分省市已經建立冷鏈食品追溯平臺。”何繼紅說。
“提升食品產業鏈與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與自主可控能力已經成為食品產業競爭力重要標志。”商務部現代供應鏈專家委員會研究員丁俊發在會上指出,隨著經濟水平提升、消費者訴求變化,我國食品領域發生著深刻變化。黨中央明確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使食品經濟性與安全性充分結合。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品質提升和服務優化同等重要、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增強企業自身韌性和彈性成為行業共振主旋律。“食品行業要在資本支持下,加快重組步伐,形成十幾個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強化中國食品話語權,建設食品企業彈性供應鏈,創新線上線下融合、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等。打好綠色、健康、安全三張牌,在夯實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上狠下功夫,實現硬實力和軟實力雙輪驅動。打通食品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實施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丁俊發強調。
“一物一碼”助企業解決諸多問題
數字化轉型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很多企業也在不斷加強建設。而未來幾年,追溯在食品產業中的應用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和普及,“食品追溯將會朝著標準化、規范化、第三方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王國利認為。
據了解,為了更進一步地引導食品行業借助追溯體系的轉型升級,中國食品流通協會開展了可追溯食品、追溯餐廳等追溯評定項目。評定中發現,實現追溯的餐廳已經被各地的團餐采納定為重要的招標項,同時其管理水平也得到極大提升。據介紹,海普智聯酒業通過采用智慧五蓮系統解決方案,即通過e營銷觸網、供應物聯等實現了高效采集溯源。大愛農牧畜牧肉的食品溯源管理解決方案,實現了養殖、屠宰加工、包裝、物流、市場等的追溯。
“數字化轉型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條必經之路。” 王國利認為,數字化轉型幫助企業提升了市場份額以及精細化管理能力,實現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精準服務。
“一家數字化轉型成功的企業,其盈利能力可以提升26%,估值可以提高12%,收入資產比可以提高9%。” 北京愛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總監王喆介紹說,企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有很多方案可以選擇,但效果略有差別。
王喆認為,可追溯是對食品的加工原料多個維度的關鍵環節進行規范化的鎖定,基于一物一碼全球追溯的數字化轉型方案在很多企業中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可以作為生產資料使用,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價值,而一物一碼可以實時準確地采集到產品全生命環節中各個環節的產品業務數據,幫助企業解決經營管理過程中遇到的諸多的問題。
如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快消行業中經銷商串貨一直是個頑疾,通過一物一碼可以對串貨行為實現精準打擊一體化,更好地維持企業的市場秩序。據王喆介紹,伊利乳業在2009年開始上線一物一碼系統,從金典高端產品兩條生產線,到現在涵蓋了5大事業部、33家工廠、近500條產線的規模,搭建了基于一物一碼的全生命平臺,幫助其每年查處的經銷商串貨行為數以百計,罰款可以達到4—5千萬元,“確實為伊利乳業減少了很大損失。”
事實上,可追溯系統在各個環節都能夠為企業帶來一定的價值。如雪花啤酒,從最開始遼寧一個大區,到現在涵蓋6個大區,搭建了一套基于一物一碼全程溯源的平臺,從包材廠、生產廠、流通渠道、終端門店到消費者,形成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目前,通過可追溯平臺,其一個大區每年的營銷費用就可以節省2—3億元。
提升發展空間 打造5.0體系
而消費者更是期待產品的可追溯性。因為有了可追溯體系做背書,產品的安全性就有了保證,而這也是可追溯最基本的功能。根據中國副食流通協會的調查,大多數消費者認為“可追溯”對食品安全和品質升級非常有幫助,同等情況下更多人會優先選擇有可追溯標識的食品。
但是從追溯體系的表現來看,情況并不客觀。“現實的差距很大。”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高海偉指出,很多食品企業花很大的代價做追溯,最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自己內部管理效益方面的問題,忽視了在消費體系傳遞信任的作用。
“從2008年食品追溯體系走進奧運會,到逐步進入普通的消費市場,企業對于追溯體系不應局限于技術的使用,還要提高管理效率,支撐和保障產品信息的高準確性。”高海偉認為,食品追溯生態體系的構建問題、食品追溯企業體量小等,導致食品企業在這方面的動力顯然不足。
對此,王國利提出,未來應該打造5.0追溯體系,實現全追溯,構建從生物學數據的追溯、安全追溯、品質追溯再到營養大健康消費的追溯。最終實現不僅知道食品是安全的,還要知道如何吃更有營養。“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跟上國家引領的步伐,讓安全的品牌企業越來越多,實現追溯的企業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