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寧市印發《南寧市食品安全“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據悉,“十三五”期間,南寧市在全區食品安全工作年度評議考核中均保持A級行列,2018年獲評首批“廣西食品安全示范城市”;2020年底,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為99.86%;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為98.18%;全市群眾食品安全滿意度78.68%,較2016年提高了16.48個百分點,位居全區14個設區市前列。
《規劃》明確,到2025年,南寧市食用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食品安全全過程監管能力明顯提升,智慧監管體系基本建立,監管隊伍專業化素質和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高,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位居全區前列,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顯著提升。
以現代化手段強化食品安全監管
“十四五”期間,南寧市提升保障能力,強化食品安全現代化監管。到2025年,全市98%以上的鄉鎮(街道)市場監管所完成食品安全監管執法裝備標準化建設;全市80%以上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站完成標準化建設。
加強食品安全專業化人才隊伍、職業檢查員隊伍、基層人才隊伍、基層檢驗檢測隊伍等建設,建立一支專業化職業化檢查隊伍,到2025年,全市食品安全監管人員業務培訓覆蓋率達到 100%。
健全以市級為支柱,縣級為基礎,第三方機構和企業自檢定為補充,層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的食品和食用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體系。加強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力度,以南寧市常住人口為主,開展配套食品安全抽檢,將食品安全監督抽檢覆蓋到從種植源頭到農貿市場、超市、食堂等餐飲消費各環節,保障廣大市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到2025年,食品和食用農產品抽檢量達到4.5批次/千人,其中食用農產品抽檢量達到2批次/千人。
加強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
南寧市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加強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扎實推進農用地安全利用,探索推廣中醫農業生態循環技術,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物種引進的監管,防止外來生物入侵;大力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大農藥產品監督抽查和市場主體監督檢查力度,依法推行限制使用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登記制度,督促落實生產記錄檔案、農藥記錄、農藥安全間隔期和獸藥休藥期。
加強食品生產、銷售監管,聚焦重點食品開展生產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強化監督抽檢、風險監測、監管執法等,著力解決生產過程不合規、非法添加、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問題,在重要會議、重大活動、傳統節假日期間開展食品安全治理專項行動;以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小食雜店等場所為重點,加大對大宗食品的抽檢力度和追溯管理力度。
在餐飲服務監管方面,大力推行餐飲服務經營企業實施 4D、5常、6T、色標管理等管理模式,鼓勵餐飲企業規?;l展、連鎖化經營,發展現代化中央廚房,加強對連鎖餐飲企業的監管;加強網絡訂餐監管,落實網絡食品交易平臺管理責任,保證線上線下餐飲同標同質,所有提供網上訂餐服務的餐飲單位必須有實體店經營資格。到2025年,全市運用“食安八桂監管”APP檢查餐飲服務單位的覆蓋率達到70%以上。
規范特殊食品和食鹽領域的生產經營行為,加大特殊食品和食鹽抽檢監測力度;嚴厲查處保健食品標簽、說明書和宣傳材料等虛假宣傳保健功能,非法聲稱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的違法行為,嚴厲打擊通過傳銷、違規直銷方式營銷保健食品的違法行為。
加強對納入生產許可管理的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和用于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等食品相關產品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食品相關產品生產環節無證無照、使用回收塑料原料、違規使用增塑劑等違法行為;加強對餐飲具集中消毒服務單位的抽檢和結果公示。
加強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完善進出口食品安全情況通報制度;開展科學有效的進口食品抽樣檢驗和風險監控,落實跨境電商零售食品進口監管政策;堅決查堵疫區食品非法入境行為;加大對出口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督與服務,保障出口食品質量安全。
全面推進“互聯網+食品”監管
《規劃》指出,到2025年,全市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登記生產主體實現追溯全覆蓋;全市乳制品、白酒、肉制品、食用植物油、嬰幼兒輔助食品、保健食品生產企業以及大型食品生產企業產品實現信息可追溯率達到98%;全市確保全部進口冷鏈食品、60%的國產冷鏈食品納入“八桂冷鏈通”追溯系統。
推動全市系統集成農產品與糧食質量安全智慧監管、食品生產許可與監督檢查、“三小”食品智慧監管、“互聯網+明廚亮灶”、網絡食品和網絡訂餐、特殊食品和食鹽智慧監管、風險監測評估預警等平臺,并逐步全面融合“八桂食安”平臺體系。
持續深入推進食品生產經營許可改革,建成全市統一規范政務服務事項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高頻事項無人干預“智能審批”“秒辦秒批”“免審即辦”;持續推動電子政務云平臺改造升級,實現全程電子化,發放“電子證書”;推進“互聯網+”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培育食品產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產業鏈向高端化、數字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