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26日,由負責任海產中心(The Center for Responsible Seafood)主辦的“2023年蝦產業峰會”(2023 Shrimp Summit)在越南胡志明市召開。
泰國正大卜蜂(CPF)副總裁Robins McIntosh在主題報告上強調,面對當前的全新蝦類市場價格危機,亞洲國家需要回歸到養殖業的基本原則。
“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是,為什么我們擁有了如此多的技術,卻失去了盈利能力?我們一直認為,技術的進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貪婪又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白蝦的成本卻高于市場價格。現在這個等式必須要顛倒過來。”McIntosh說。
他指出,大多數的養殖解決方案都會具有負面效應。例如:更多的抗病品種意味著供應更加過剩;更多的功能性飼料會增加生產成本;更穩定的遺傳學很難具體定義;新型養殖模式需要更多資本,而這筆資金并不一定存在。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回到養殖基本面,而不是去深挖其他事情?,F在我們甚至不再談論基本原理,例如承載能力(carrying capacity)、飼料和池塘環境的管理、系統的生物安全以及健康的種苗。”McIntosh說。
“尤其是我們的承載能力,一直在被突破。我們在養蝦業歷史中注意到一件事,當一個養殖場在一個地方取得成功,所有人都會涌進去。很快,那個地方就會變得擁擠,并且失去了對環境的控制。這是當今我們面臨的大問題之一,因此我們需要共同努力,避免承載能力超載。”McIntosh說。
“健康的蝦不一定沒有病原體。我們越來越多的目標是為了減少對蝦的應激,而不是根除自然病原體,這就更不能讓我們的池塘的承載能力超出負荷。”
以厄瓜多爾為例,McIntosh認為該國的養蝦業已經接近臨界點。
“厄瓜多爾一直在提升強化養殖技術,只要它是一個新模式,就會被復制。先前,厄瓜多爾投苗密度為每平方米25尾,經技術化后解決30尾,有時候又會試驗到50-60尾。”McIntosh說。
“現在,當他們的密度不斷上升,就會越來越接近臨界點,如果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病原體負荷就會增加。如果他們能夠遵守每平方米30尾密度的這一紀律,這個行業可以永遠地持續下去,但如果一直打破紀律,在很多情況下,事情就可能會超出極限。”McIntosh說。